你是男生還是女生? ー聊產品設計與微改革
- sky372615
- 2022年9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最近在使用某個日本的網站系統填個人資料時,出現一個讓我為眼睛為之一亮的提問:
戶籍上的性別(選項:男性,女性)。 是的,不是只是「性別」,而是「戶籍上的性別」。
這隱隱意味著,我們對自身的性別認同,又是另一回事。而這「另一回事」也因此有了存在的空間與可能。
其實現在很多日本的網站,請用戶填寫性別資料時,基本上都會提供「その他(其他)」這個選項。我不知道現在台灣的狀況是如何,又或是以前的日本是如何,但至少在我小時候在台灣的記憶裡,「其他」這個選項以前是不曾看過的。不禁感嘆,其實產品設計正是反映了時代與社會價值觀最直接的產物。
以前在幫客戶開發網站的時候,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填寫個人資料的欄位裡,原本有著「家庭人口」這樣的題目,但經過討論以後,我們決定用「同居人口」來取代「家庭人口」,原因是我們希望知道的是同居的人口結構,而就算住在一起也未必代表著一定是家人,這暗示了社會型態已經轉變,。
我從大學到研究所八年時間,都學社會學與做文化研究。
在我學生時代的腦袋裡,充滿了政府、社會、資本主義、企業、性別等抽象的詞彙與概念。
它們連結成一個巨大的新自由主義蜘蛛網,政府與大企業像蜘蛛,生活在蜘蛛網中的人們則像是獵物,我們逃脫不了蜘蛛網,只能掙扎著活在蜘蛛網上。
但當我進入社會,開始接觸到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領域之後,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如此抽象而單方面弱肉強食的社會。我意識到,就算有著強度上的不同,透過產品與人的雙向互動,社會變遷的節奏在改變著產品,產品也在改變著社會。
關於產品改變社會這件事,大多數的人或許都會馬上聯想到像蘋果電腦這樣的創世紀發明,但我反而覺得真正有趣且該關注的,是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種單單只是「改變問題選項」這個程度的「微創新」或「微調整」,是如何一點一滴改變人們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
因為那些所有使用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產品機能與使用方法,都是產品開發團隊一個個深思熟慮過的結果,所有的設計都有它背後的理由。 我前一份工作在東京幫一些日本大企業的客戶做產品設計與開發,我的角色類似產品經理,需要幫忙定義出網站或應用程式的詳細規格,這包含像是「要用什麼方法來通知用戶?用
一個互動式彈窗(dailog)?還是只用文字顯示在網頁上(text)?還是用一個短暫出現在視窗下方的通知條(toast)」這樣非常細節的用戶體驗都需要透過不斷跟客戶與設計師做溝通來取得共識。
相信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閱讀某篇網路文章時,突然跳出一個彈窗,或是點進某個網站以後,突然又出現一個彈窗。彈窗,英文叫做pop-up,指的是一個方塊形的視窗,上面寫著想要通知人們的訊息,他跟互動式彈窗(dailog)長得非常相像,只是互動式彈窗(dailog)更著重在跟用戶的互動,彈窗(pop-up)則傾向於單方面去對用戶進行通知。
在產品設計領域,pop-up是一個經常被詬病的設計,因為它會影響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體驗。比方說上面提到的,在閱讀一段文章時,突然就出現一個彈窗,不僅會打斷讀者的思緒,更可能會嚇到讀者。
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又會在許多網站看到彈窗呢? 這是因為它能為平台帶來廣告收益。在這些平台,我們免費得進行資訊共享,我們以為我們真的完全免費的得到這些資訊,但其實我們付出了「時間」來閱讀這些彈窗,又或是只是關閉這些彈窗。於是你可能會發現,在一些企業的網站或付費平台中我們很少會看到彈窗,但在許多免費平台中卻常會出現彈窗。
明明一樣是網站或平台,只因為目的不同,其設計理念便不同,用戶體驗更是完全不同。而有趣的是,作為用戶的我們,常理所當然地去使用這些產品,而不太會去意識到這些產品是如何一點一滴影響我們的生活ー比方說,我們不會去計算一天等待youtube廣告結束的時間;也不太會去深刻思考,到底平台的演算法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我們需要搜尋或看多少次同樣的資訊,才會顯示出我們的傾向,而這些「擅自」出現的資訊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
我覺得產品設計之所以有趣,就在於我們可以透過每一個產品的微設計,來做一點社會創新的實驗與微改變。不只是上文提到的商業利益的例子,更像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光是設計一個題目的選項,就已經是某種社會的微改革。
這樣的一點一滴的改革,造就了我們的時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