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リサーチの道具箱_イノベーションのための質的調査・分析」的讀後分享
- sky372615
- 2023年1月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我今天想分享日本UX領域的一本名著《UXリサーチの道具箱_イノベーションのための質的調査・分析》(使用者經驗調查道具箱:創造革新的質性調查與分析)。查了一下,這本書似乎還沒有中文版(書名是我自己翻的),因此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書的內容與我的感想,如果會日文的朋友也可以找來看看。也期待之後能有中文版。

儘管這幾年在日本,有不少企業開始在產品開発的過程中採用「使用者經驗調查」,這方面的知識和資訊整體來說還是偏少。我之前所待的公司也都沒有「使用者經驗調查員」這樣的組織或職位,因此若想累積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就必須得仰賴自身的大量閱讀以及獨立調查。
關於本書
作者樽本 徹也是一位日本知名的使用者經驗調查員/顧問,他曾經出版過多本與使用者經驗相關的著作,其中《ユーザビリティエンジニアリング》這本書也成為日本UX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本書。
而這次我要介紹的《UXリサーチの道具箱_イノベーションのための質的調査・分析》,就如同書名所寫的一樣,是一本在講解質性調査與分析方法的書。書中將使用者經驗調查的概念、實施方法,到調查結果的分析方法都鉅細彌遺進行說明。而這樣的順序也與一般使用者經驗調查的順序一樣。
這本書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使用者經驗的全貌一目瞭然
這本書彙整了ユーザインタビュー(質性訪談)、データ分析(數據分析)、ペルソナ(Persona)、シナリオ(Scenario)、ジャーニーマップ(用戶旅程)、キャンバス(Canvas)等使用者經驗調查領域經常被使用的手法,對使用者經驗領域的初學者而言,也是一本相當適合的入門書籍。
說明詳細與範例具體
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提供許多具體的事例。比方說,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シナリオ(Scenario)的手法,而各種手法都有提供實際調查時的例子,並且圖文並茂,也因此各種手法間的不同很容易就能理解。
提供眾多參考書籍
這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有與那個章節的內容相關的推薦書籍名單,並且簡潔地說明了推薦的內容與那本書的特色,這對想要體系化學習使用者經驗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資源。
關於Job理論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章節,是在講述「ジョブ理論(Job理論)」的章節。
「ジョブ理論」では「人は片付けるべきジョブ(JTBD: Jobs To Be Done)のために製品やサービスを雇う」と考えます。
Job理論認為,「人們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而『雇用』某個產品」(Jobs To Be Done)。 比方說,
人は「穴を開ける」ために「ドリル」を、「A地点からB地点に移動する」ために車を、「思い出を残す」ために「カメラ」を雇います。
人們是為了開一個洞,而雇用鑽孔機(而非為了鑽孔機本身);為了從A點移動到B點,而雇用車;為了留下回憶,而雇用相機。
也就是說,
顧客が求めているのは製品そのものではなく、ある状況でジョブを片付けることで得られる結果
顧客想要的並非是產品本身,而是在某個情境下能幫他們完成某項工作的那個結果。
而為什麼這個概念很重要,在於今天許多企業在進行創新時,習慣從「既存的產品分類(Category)」當中去做產品開發或市場行銷。而這樣正是阻撓「破壞性革新」出現的原因。然而,破壞性革新卻已經漸漸改變我們的世界
写真アルバムはデジタルカメラに、デジタルカメラは携帯電話に、そして携帯電話はスマートフォンに市場を奪われました。
相簿被數位相機取代,數位相機被手機取代,手機被智慧型手機取代。
因此,為了解決個問題,首先弄清楚顧客使用產品的目的就非常重要:
…「どんな製品が欲しいのか」を尋ねるのではありません。「なぜ、どのよう製品を雇ったのか?」を尋ねます。
不要去問顧客「想要怎樣的產品」,而是要問「為何想要雇用產品?想要怎麼雇用產品?」 具體而言,質性訪談的時候,把握下列原則:
購入時狀態:何時購入?在哪裏購入?和誰一起購入?如何購入?
購入起點:因為什麼契機而開始思考購入產品?
從起點到購入為止的心境轉變:從思考到決定要購入為止發生的事及情緒變化為何?
就能夠發現顧客真正在尋找的「解決辦法」為何,以及抓住讓顧客「心動的瞬間」。然後,利用那樣的分析結果,打破既有的思考框架,便有可能創造「破壞性革新」。
在各種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產品或服務的革新也就變得相當重要,換句話說,一個企業若缺乏革新,便隨時都要面對被競爭對手鯨吞蠶食的風險。也因此,透過Job理論去理解顧客需求的本質,盡可能早一步意識到競爭風險,並且勇於開拓藍海市場,是這個時代在發展產品或服務時的需要多加留意的一件事。
後記
《UXリサーチの道具箱》系列其實還有第二集,主要在講「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下次有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