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從產品經理轉為UX Designer
- sky372615
- 2022年11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進新公司滿一個月了。
我從一位產品經理(因為是為客戶端工作,也可稱為SE)的角色,轉為UX Designer。
有些人或許會好奇,為什麼要放棄產品經理這條路?
產品經理感覺呼風喚雨,可以決定很多事。近年來也算是個滿熱門的職業。
為什麼要換跑道呢? 其實UX design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求職的「目的」,更像是某種自我實現的「手段」。
這件事,得從大學時代說起。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帶給大家幸福?
從大學到研究所,我念的都是社會學。
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格差社會、心理學等等...每天被這些理論灌輸的結果,讓我對工作抱持一種中二的價值觀:
「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對社會產生某些影響。是為了帶給他人幸福。」
我知道,聽起來真的很中二病。
但是出社會之後,對於這樣的價值觀開始產生強烈質疑:
「說到底,那個帶給『大家』幸福的『大家』,指的到底是誰?」
在我擔任EC網站的business owner時,經常需要和各式各樣的stakeholders(像是degital Maketing、sales、developement等)進行交涉。部門或所在的positions不同,KPI不同,對於產品的想法當然也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由於當時在的是外資公司,global和日本的KPI也不一樣...)。
在首頁上追加一個直接遷移到A商品頁的按鈕,可能讓A商品增加10%的閱覽率;但相反的,卻也可以說是犧牲了B商品被閱覽的可能性。
注意到頁面資訊量過多,可能造成用戶體驗不佳。但所負責的EC網站不單單只是EC網站,同時也是企業的形象網站(branding site),一個改變就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像這樣, 明明(自認為)了解用戶的需求,也知道business的goal是什麼,
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捲動其他stakeholders,做出「對大家都幸福」的決定。
在那之後,由於想要累積產品開發方面的技術與經驗,轉職去做了SE(實際上是類似產品經理的角色)。透過這個工作,讓我對UX(用戶體驗)有了更深的了解。
只是「幸福問題」卻再次浮現。
那個「大家」,指的到底是誰?
這次,由於是幫客戶設計與開發產品的客戶端工作的關係,stakeholding相較於前一份工作更為單純:客戶、公司內部的工程師、設計師和team leader。但由於各自擁有不同專業與立場,看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太相同。設計師提出一個具有設計感的點子後,工程師跳出來指出可能趕不上開發schedule,客戶跳出來指出與他們公司內部方針有所衝突。
「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到底要怎麼決定產品的方向?」
「『對用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試著把重心放在思考這件事上」
我一聽恍然大悟。
對啊。使用產品的是用戶,當然要以用戶的幸福(感受)為第一優先去考量。
如此單純的邏輯,為何我之前沒意識到。
只是,果然還是在哪裡感覺到一絲違和感。
「話說如此,難道一起創造出產品或服務的其他的stakeholders的幸福就不重要了嗎?」
「說到底,到底什麼是『用戶的幸福』?」
「人們常會說,要去解決用戶的痛點(pain)。可是為什麼真正偉大的產品(像是iphone),並沒有去解決用戶的痛點,而是創造出用戶沒看過的未來。到底其中是哪裡不一樣呢?」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就像泡泡般不斷浮出來。
原來答案在這裡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透過閱讀書籍與和他人聊天,我開始接觸到UX design、UX research、Design Thinking、HCD等關鍵字。
然後才發現,
一直以來我所好奇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在這些概念中找到解答(或得到線索);
我所重視的價值觀,許多都與這些概念不謀而合。
比方說以往產品開發時,常會追求產品的機能性、安定性,或美觀等以產品為中心的價值。但HCD(Human Centered Design)卻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來設計,追求帶給用戶好的體驗,並且帶動其他stakeholders一起以這項目標作為產品開發時的價值準則。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其實也是我在設計產品或工作時,一直最重視的事。
大學時期那看似還不太成熟的人生哲學,就像北極星一樣,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自我提問,帶領我來到這片既熟悉,又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大陸。
於是我決定轉職,成為了UX designe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