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設計思考
- sky372615
- 2022年8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最近,一位原本打算買房的朋友突然還跟我說,他想了想,覺得還是暫時先租房子好像也不錯。
我聽了很好奇就問他「怎麼突然改變想法?」
「原本想找比較鄉下一點的房子,但想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能適應那裡的生活,先用租的體驗看看好像也不錯。住一住,確定自己喜歡那樣的生活,再考慮買也不遲。」
我覺得這真是個滿妙又聰明的決定。
為什麼會說這是一個「妙」的決定,是因為這是一個「反直覺」的決定。
而會說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是因為這是一個能「降低風險」的決定。
另一個例子。 自從開始開發自己的產品,身邊許多創業前輩們都會告誡「small start」或強調「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先小小的開始,確定自己的方向正確,產品的確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後,再進行較大規模的製作。
或許是「孕婦效應」※的關係,我觀察到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決定其實常常都會面臨類似的情況。遇到兩款都沒用過的沐浴乳時,是應該直接買一瓶回去試,還是先買試用包來試,覺得好再買整瓶;求職,是看起來不錯的公司就該直接投,還是先花時間去找一些在該公司工作過的人問問看內部情況後再去投。
人生各個面向,都在選擇。每一天,我們都在選擇。 因為時間寶貴,所以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教育不斷在告訴我們「人應該要有決斷力」。 甚至所有的經營者,成功人士,經常也都是被賦予「能快速決斷」的印象。
其實我也是一個比較容易心急的人,有些時候會有
「這個也要想,那麼也要比較,好麻煩。還是先做了再說」
這樣的念頭。
但開始接觸設計思考以後,這樣的思維模式漸漸被打破。
設計思考,是設計師經常用來思考如何設計一項產品或服務時的工具。 它會經過「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這樣的一套流程,來設計出初步的產品或服務, 然後再不斷地去修正。
在「同理」階段先去蒐集與同理使用者的感受,在「定義」階段則去將這些蒐集到的情報做需求定義,接著便是去「發想」,思考可以怎麼設計,並做出一個「原型」來「測試」自己的想法正不正確。 這樣的流程,如果應用到生活中就是:
1. 先去廣泛收集相關情報
例:蒐集買房和租房各自的利弊,也請教身邊朋友家人的意見
2. 將情報做整理,同時去察覺自己在這當中的需求,及洞見
例:整理買房租房各自的利弊,並且整理自己對這些利弊的想法
3. 根據整理出的結果,去發想「那麼可以怎麼做」
例:分析過後,發現由於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能適應「某的地區」的生活,因此思考「先搬到某個想住住看的地區過租屋生活,確定喜歡後再買房」
4. 做出測試品
例:實際搬到想住住看的地方租房子住
5. 測試
例:住個一年,觀察自己內心與生活的變化,與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地方的生活,同時再次檢證買房的必要性。
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一開始,能夠「做出讓自己稍微繞遠路的去思考」這樣的選擇的部分。
因為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教育是非常直線型的,教我們如何解題,教我們如何從ABCD中「快速」選出「正確答案」,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去思考「有哪些選項」。
因此遇到買房,容易陷入只是「要買房?」「不要買房?」這樣的二分法,而不會想到「先來做個小測試租房看看」這樣的選項。
設計師其實很像科學家,在不斷的測試當中,漸漸地找到最佳解。
設計思考的手法,如果能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想必會帶我們找到許多解決困局的「第三條路」。這不會是繞遠路,反而是能降低風險,並且最快幫我們找到最佳解的方式。
※孕婦效應意指「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人覺得某個現象是個普遍現象,比方說當人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