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維框架:冰島與那些外國朋友教會我的事
- sky372615
- 2022年9月1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0月1日
在結束上一份工作之後,我趁休假期間參加了在冰島為期兩個禮拜的國際志工。志工期間結束後,也留了幾天時間在冰島旅遊。在這17天的志工營與旅行中,認識了很多來自歐洲(德國、法國、瑞士、瑞典、義大利、西班牙)的朋友,也有少數朋友來自美國、墨西哥和日本。
他們大多都還很年輕,大概都高中剛畢業,或大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想來參與這趟志工,或來冰島旅遊時,大部分的人都回答我:
「因為我想知道我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想知道自己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所以想多看看世界,多跟人交流」。
我有點訝異。因為我以為我會聽到更多像是「對環境保育有興趣」「對志工有興趣」又或是「喜歡旅遊」「喜歡冰島」這樣直覺的回答。
但這些年輕朋友來旅行的目的卻更像是「探索自我」。

一位瑞士朋友便跟我分享到,他專攻電子工學,但讀了一大半的大學後他才意識到他對他正在讀的科系內容完全不感興趣,因此在思考轉系。
他說他喜歡經濟、政治、歷史等等人文的領域,經常能看到他拿著那方面的書在閱讀。但他不確定到底應該轉什麼科系,所以決定趁暑假時,給自己一段長途旅行的時間來跟各地的人交流。他說,他想專攻一門讓他真正能感到熱情的領域,我笑著推薦他「社會系」,他聽了很訝異,說他從來不知道有這樣一門科系,並說回去後要來好好研究一下社會系在做什麼。
還有另外一位美國朋友是我在參加火山熔岩的tour時認識的。她跟我們提到他會來參加這場tour,是因為她想釐清自己接下來研究所到底該讀什麼科系。她非常熱愛地質學,tour時所有關於火山的一切都讓她非常興奮,也很積極地跟導覽員交流、詢問各種地質方面的知識。

我不禁回想道,當我還在大學時,也曾去英國讀書一個月,但當時更像是純粹去「練英文」和「交朋友」。學生時代的我,也曾徬徨過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思考該不該轉系,但當時的自己僅止於網路上搜尋資料,向學長姐詢問意見等等。踏出家門,走向世界,「主動地」去思考與尋找自己的熱情,是我在工作後這幾年才漸漸萌生的想法。
自己跟他們究竟有哪裡不一樣?是什麼造就了不同的思考模式?
是在這趟旅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冰島的另類生活模式
冰島是一個以觀光產業為主的國家,雖然當地的語言是冰島語,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講英文。並且由於是島國,天然資源豐沛,漁業興盛。
冰島生活步調非常緩慢,大部分的商店早上十點開門,六點就關門了。首都雷克維雅是唯一人口聚集的地方,或許跟遊客居多也有關係,街上的人行走的速度,店員的動作,所有的一切都是緩慢都悠閒的。就算你動作稍微慢一些,也不太會有人催你。而至於雷克維雅以外的區域,除了觀光景點,幾乎很少能見到人。廣大的平原上,充滿了羊,牛,馬。 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動物比人還要多的國家。

有趣的是,冰島人普遍富有,街上也沒見過乞丐。並且與其他歐美亞洲國家不同,聽說冰島受雇階級相對的少,許多人都擁有自己的事業。
這在日本或台灣是很難想像的。 在日本或台灣,創業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高風險,需要花費的精力資本也多,大多數人會選擇安穩的當受僱階層。並且常見的是,以時間換取金錢:想要賺更多錢,就得更努力加更多班,更努力往公司上層爬。加法式的思維讓我們疲於工作,卻很少停下來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對於冰島整體的就業或經濟結構,我還沒有仔細研究過,沒有辦法深地去剖析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冰島這種獨特的工作文化。
但光是知道原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社會模型的存在,就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
冰島的生活讓我意識到,已經習以為常的「每天被工作追逐」的生活模式並非如此理所當然。 社會結構造境我們的思維,但我們仍舊可以選擇我們要如何看待生活與工作。

酒吧裡的文化激盪
在冰島的最後一天,來到了一間當地酒吧,想說喝點酒點些冰島小吃,留下最後一點冰島的美麗回憶。當時坐在吧台邊隔壁的是一位瑞典男子,得知他也是一個人旅行(出差),我們很快便聊開了。
我們聊了很多關於彼此國家的差異。其中,聊到教育制度。
從以前我就聽說北歐的教育與亞洲的非常不一樣,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真的。在瑞典,政府會負擔所有的學費直到高中畢業,甚至大學也會提供非常便宜的學貸,使得教育在瑞典成為一種選擇。想要繼續深造的人,政府提供安心的環境讓他們可以輕易接受教育;但就算選擇不繼續讀書也是一條完全被社會認可的道路。瑞典社會尊重個人的天賦發展,而非學歷。因此行行出狀元,正是瑞典社會的寫照。
這與重視學歷,甚至在連科系都盡可能選父母期待或熱門科系,以求之後找工作的安穩的亞洲社會文化是相當不同的。
我們也聊到男女的性別分工。
在瑞典,婚後女人便完全在家顧小孩的狀態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幾乎所有的女性婚後,甚至生育後都還是會繼續工作。「因為男生也會想要照顧小孩啊」他笑著說。在亞洲,伴隨兩性平權及雙薪家庭的增加,儘管性別分工有有漸趨平等的趨勢,全職家庭主婦也絕不是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在台灣,還是有許多女性生完小孩後被迫或自願離開職場,全心投入家庭。「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概念,還是繼續留存在文化當中。
甚至我們還聊到了年紀。我聽到他年紀比我小以後,便不太好意思說出自己真實的年齡。
但他卻笑笑的跟我說,在瑞典,年齡從來不是女人在意的事。
類似這樣的說法我也曾從報章雜誌上看過。在歐美,人們不認為只有年輕女性是美麗的,反而認為成熟女性更有其年齡伴隨來的美感。可是這與亞洲的狀況很不一樣,女人的價值與年齡呈現明顯的反向曲線。在中國,過了三十卻未結婚就會被稱為「剩女」。
聽到他這麼一說,突然對於自己在意年齡這件是感到有些困窘。儘管這些文化差異再以前在網路上多少也閱讀過,但實際上與來自異國的人面對面聊天後產生的文化衝擊,還是打破了思考框架,逼迫自己重新去檢視那些如樹根深深扎在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到底是如何形成,以及對自己造稱哪些影響。

結語
我參加這場冰島的志工之旅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個突破口。
不斷重複的日常與工作,永遠無法填補的現實與夢想間的差距,所有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麻痺與疲憊。尤其讓我感到疲憊的是,停不下來的自己。我想找到一個突破口, 一個新的設計生活與看待自己的方式。
因此當我聽到那些歐美的年輕朋友,他們志工旅行的意義是「探索自我」時,覺得既親切,又羨慕。覺得親切,是因為我們都是「探索自我」的旅人,覺得羨慕,是因為他們在很年輕時,就開始探索自我。
我意識到,要找到熱情的第一步,就是要拓展認知邊界。這也是探索自我的起點。
體驗過冰島的生活,跟各國的朋友交流過,我也拓展了自己的認知邊界,認識到這世界上有許多其他國家的人,由於產業結構、文化、歷史、教育、性別概念等的差異,與台灣或日本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模式。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文化激盪,意識到原來自己存在的偏見與思考框架;給自己一個機會打破這些框架,重構新的思維模式,是冰島與那些外國朋友,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Kommentarer